外国语学院“戏韵剪情,英传文脉”志愿服务团暑期实践活动(二)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张瑞祥,张淑怡,肖燕 摄影:胡诗曼,许煜堃,郭宸呈 来自: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媛媛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面临着艰巨的传承挑战。老戏迷慢慢变少,年轻人觉得太老套不爱看。豫剧、昆曲这些国粹,台下坐的基本都是白发观众,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十个里找不出两个。为了帮助改善这一现状,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利用暑假时间,自发组建“戏韵剪情,英传文脉”暑期志愿服务团。走进社会,开展多项活动,去加入民间艺术团了解戏曲知识感受戏曲魅力。为戏剧传承贡献力量。
一、志愿者向小朋友开展豫剧文化宣讲
我队志愿者们走进当地幼儿园,开展“戏曲文化宣传”主题活动,为小朋友们开启豫剧文化启蒙之旅,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扎根。活动现场,志愿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结合道具向小朋友们介绍豫剧起源、经典剧目与独特唱腔,从《花木兰》的巾帼豪情,到《穆桂英挂帅》的飒爽英姿,孩子们围坐聆听,眼神满是好奇。另一方面大家还设计了英语单词的加入,让小朋友们能了解到一些有关戏曲的简单单词,例如戏曲—“opera”, 唱腔—“singing style”等等。此次活动,小朋友们不仅近距离触摸豫剧魅力,也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拓宽路径,此外志愿者们了解到了不少戏曲知识,感受到了戏曲传承下去的使命—要以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让古老豫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二、志愿者加入戏剧团学习了解豫剧
为助力传统戏曲传承,我们团队联系了春风戏曲团的艺术家们,约定在当地政府广场开展一场戏曲展演与交流活动用实际行动学习传承传统艺术。活动当天,实践团成员早早来到政府广场,协助戏曲团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搭台、调试乐器,成员们在忙碌中近距离感受着戏曲艺术的严谨与精致。随着观众陆续到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唱念做打间将戏曲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实践团成员们专注观赏,沉浸在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中。
演出间隙,实践团成员们围在艺术家身边,开启了戏曲学习环节。二胡的悠扬、笛子的清亮,艺术家们耐心讲解乐器的使用技巧,手把手教导成员们握弓、按弦、运气,从基础的指法到简单的曲调,成员们在一遍遍练习中体会着戏曲器乐的精妙。

活动尾声,实践团对戏曲团团长进行了专访。团长详细讲解了戏曲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精髓,亲自示范“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标志性手势,还热情推荐了适合小朋友学习的豫剧经典《花木兰》。交流中,大家发现如今有不少孩子主动学习戏曲,传统艺术的传承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广场上的爷爷奶奶们看到大学生主动走近戏曲、了解戏曲,都难掩热情与开心,纷纷感慨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此次活动,实践团不仅在观赏与学习中加深了对戏曲艺术的理解,更在与艺术家的交流中感受到传统戏曲传承的活力。年轻一代的主动学习与老年群体的热情支持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承发展的温暖图景。


三、志愿者加入合唱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为更好地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我们小组深度参与“戎耀息州 薪火相传” 系列文艺活动,以青春力量赋能传统文化传承。
活动当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奔赴演出现场,协同工作人员开展彩排流程确认工作。从舞台站位到节目衔接,成员们细致核对每个环节,确保演出框架精准无误。与此同时,团队与春光合唱团的奶奶们展开交流采访,倾听她们投身文艺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创作初心,在温情对话中,深刻了解老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坚守。
夜幕降临,实践团投身协助组织活动开展工作。成员们有序引导观众入场就座,协助演员完成候场准备。随着春光合唱团登台,悠扬旋律响彻全场,赢来了在场观众的一直好评。
演出结束后,实践团与合唱团成员共同合影留念,用镜头定格传统文化传承的温暖瞬间。此次活动中,实践团以实际行动深度参与传统文化传播活动,通过与老年文艺群体交流,深刻感悟传统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四、活动总结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中,我们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们通过走进幼儿园播撒文化种子、深入戏曲团学习传统技艺、参与合唱团活动感受传承温度,用实际行动拉近了年轻一代与戏曲文化的距离。从孩子们对《花木兰》故事的好奇眼神,到艺术家手把手传授乐器技巧时的耐心指导,再到合唱团奶奶们坚守文艺初心的温情讲述,每一个瞬间都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代际之间的接力与共鸣。
统筹:徐飞飞老师
摄影:胡诗曼,许煜堃,郭宸呈
编辑:张瑞祥,张淑怡,肖燕
审核:徐飞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