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系张保培老师参加新“国标”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评价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06-14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武永民 摄影: 来自:外国语系
责任编辑:
2017年6月2日-4日,外国语系张保培老师参加了新“国标”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评价研讨会。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主办、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专家作专题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近80所院校单位的120余名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大会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培养,国际商务知识与国际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对外经贸企业协会郑樑副会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国际贸易行业是商务英语应用最大的行业,而语言类教学对国际贸易行业的贡献不容忽视。从2007年教育部批准成立商务英语专业至今,已整十年,而国贸行业也在不间断关注该专业的建设。他认为,新“国标”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衡量标准,而这也要求该专业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要坚持其硬性特色——应用性。对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专业老师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应关注语言对国贸行业的应用,如当前“互联网+”中的跨境电子商务,以及“一带一路”中与特定贸易对象的文化交际;二是不同的经济区域,贸易和商务的属性不一样,对人才和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避免同质化,在专业建设中体现自己的特点。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主题报告阶段。首先,教育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商务英语专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立非教授作了题为《< 国标>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评价的要求》的报告,他对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该专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教学目标的评价重点进行深入阐释。他指出,专业发展特色应与本校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满足需要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教师自身应与时俱进,吸收学习商务知识,推动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减少纸笔考试形式、加大应用性考核、实行学分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等方式,开展特色专业教学。要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加入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内容,与国际和社会发展接轨,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此外,他强烈推荐各本科院校建立自己的案例库。之后,王立非还对商英专四、专八考试的研发和实行情况进行了简单阐述,明确以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测试重点,突出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王教授的讲话引起现场与会代表的共鸣,赢得热烈掌声。
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邹申教授、中山大学许德金教授、黑龙江大学周文萱博士分别作了《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教学类评测的概念、操作步骤和检验方法》《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与题型分析》《全国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与题型分析》报告,在教学评价方式及试卷的设计与编制,商务英语专业四、八级能力考查与提升及考试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下午两点三十分,访谈讨论正式开始。现场交流氛围活跃,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代表就当前商务英语发展方向、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自身教学情况提出系列相关问题,得到了访谈专家的针对性回答。访谈期间,针对内蒙古科技大学宋清涛副教授“跨境电商是否为商务英语发展方向?”这一问题时,王立非教授说:“跨境电商肯定是当前商务英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往跨境电商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在谈到“应如何搭建商务英语实训平台”时,王立非建议:一是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引入实训模拟仿真系统供学生练习;二是采用企业进课堂形式,校企双方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理论框架和实训相结合。
张保培老师的问题是:“根据新国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学科内容是很宽泛的,那么在课程设置中是不是必须开设经济学导论、管理学导论等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能够代替经济学导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王立非教授的回答是非常确定的,经济学导论和管理学导论等类似的课程是必须开设的,入门即可,英文授课、双语授课,甚至汉语授课都可以,是必修课程;相关的商务知识课程群建设,要根据各自学校情况而定。
整个下午的访谈讨论会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访谈专家的回答引起现场的阵阵掌声,并给教师们今后的专业教学与建设带来极大启发。
通过此次会议,基本达到了预期参会的目的:专家指点,专家指点,同行交流,拟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材选用计划。同时,对商务英语专业四八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搜集了关于商务实训模拟系统开发的相关资源,为新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张保培)


